爱岗敬业 | 扎根热土 振兴种业——云南元谋南繁种子繁育协会会长仲家楷

日期:2022-06-21来源:云南日报点击:21128 字号: 手机:

扫描微阅读

芒种节气,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南繁村进入了一年中最“安静”的时候。前来制种的科研单位在5月底纷纷北归,田间只有玉米还在拔节。58岁的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会长仲家楷指着茁壮的父本玉米介绍:“你看它雄穗发达,花粉量大,所以母本玉米的种植行数可以到1∶5。”

大力发展中国种业的标语墙在村庄里随处可见,显示了这个村不寻常的身份。南繁村的前身是元谋县农场,1981年起,中国农科院选中元谋县农场进行冬季育种,仲家楷当时17岁,被挑选进入农场工作。

南繁是南繁加代、南繁北育的简称,是将水稻、玉米、棉花等北方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,在当地秋季收获后,冬季拿到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。元谋县全年无霜,年平均气温21.5℃,农作物一年可繁育2至3代,可加快作物新品种选育,实现种子快速扩繁。

20世纪80年代以后,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纷纷将元谋县农场当作自己的南繁实验场,好学勤奋的仲家楷慢慢承担起特殊的角色——既与各方科学家并肩劳作,各类科研课题让他迅速成长,将良种繁育、作物栽培、植物生理、昆虫病理、生物统计等理论知识悉数掌握;又逐步成为农场的“大管家”,先后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46家研究机构、86个研究课题组和众多育种企业来到南繁村,仲家楷负责张罗他们的吃喝拉撒,40年间,南繁村助力育成作物品种千余个。

1996年,元谋县农场改称南繁村,“中国种子公司元谋基地”陷入无人管理状态。但每年秋末,北方的许多科研单位和育种家仍如候鸟般奔赴南繁村,仲家楷尽可能创造条件,继续挑起服务科研团队的重担。

村里四层高的“专家楼”就是仲家楷自筹资金修建的,之前农场的宿舍成为危房以后,仲家楷拿出积蓄,又筹了款,盖起了这栋有48个房间的楼房。每年秋冬季,育种人员从内蒙古、黑龙江、西藏等地来到元谋,在“专家楼”里一住就是半年。院内的另一栋小楼里,仲家楷还设置了厨房,自费购买了不少育种初筛、科研检测的工具,供专家免费使用。

“宿舍里设施齐备,每天只收20元房费,这费用只够他开支水电,但是为我们单位减轻不少成本。”“专家楼”里的常客、黑龙江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梁长欣说。育种人员都称呼仲家楷为“大哥”,大哥时常为天南海北的科研人员组织集体活动,让他们到自己家里蹭饭,解决生活难题,“就像亲人一样”。

青稞育种是造福高原百姓的重要工程。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、“青稞王子”尼玛扎西曾赴元谋,在仲家楷的帮助下,成立藏区青稞育种南繁加代基地,新品种“藏青17”在拉萨、山南、日喀则大面积推广。

渐渐地,仲家楷成为了一部中国种业发展的“活词典”,有着全国各地育出的最好作物种子、育种专家等信息。“里面许多种子的培育我都参加过,也有一部分是专家们与我朝夕相处后彼此的信任。”仲家楷自豪地说。

2004年4月8日,仲家楷和260名会员正式挂牌成立“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”,摸索出“协会+公司+农户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,在元谋县新华乡、江边乡等5个乡镇集中建立粮食、蔬菜优质种子繁育基地1.2万亩。为发动群众参与繁育种,仲家楷用生动朴素的“当地表达”给村民上课,采取“土地流转+技术培训”的方式,将育种土地流转费用从1986年的每亩5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500元至1.5万元,先后培育繁育农民500多名。

如今,南繁种子繁育协会育种范围涵盖粮食、油料、瓜果、花卉、蔬菜5大作物种子体系的50多个品种几千个种子组合,覆盖全县育种面积累计40多万亩,成为当地种业发展的中心区域。南繁村不仅带动全县多家育繁种企业、合作社,每年还带动全县1万余农户参与南繁育种,育种面积稳定在1.5万亩,年均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。

名称:电话:
共0条评论

已关闭